psychology核心洞察:

行銷的核心不在於單純地強調產品的優點或功能,而是喚起消費者對更美好、更理想的自我形象的憧憬與想像。

提煉後的公式是:有了xxx,我可以xxx(總之就是變得更好)。這種策略不僅適用於個人消費者(B2C),也同樣適用於企業客戶(B2B)。

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,但值得深入探討。以下,我將以自己挑選蒸烤一體機的經歷為例,結合B2B行銷的觀察,分析現代行銷如何巧妙地影響我們的決策。

trending_up第一章:從需求到憧憬的轉變

一開始,我的動機很簡單:用燃氣爐加蒸鍋加熱食物太麻煩。之前用過蒸箱,覺得省時省力;偶爾也想烤肉或紅薯,但廚房空間有限,無法容納多台電器。因此,我決定尋找一台多功能的蒸烤一體機。

於是我開始在京東上搜尋。起初,產品的價位和功能都較為適中,符合我的基本需求。但隨著平台推薦系統推送價格更高、功能更豐富的款式,我的注意力開始轉移。隨後,我在小紅書上搜尋攻略,了解了產品的比較參數和更多使用場景。

品牌行銷策略分析

雖然這些內容很可能基於廠商提供的brief,但它們確實達到了兩個效果:

提供選購指引

讓我明白如何根據功能、品牌和價格挑選合適的蒸烤箱。

喚起生活憧憬

描繪了使用蒸烤箱後的場景,例如製作精緻甜點、舉辦家庭聚會、在朋友圈分享美食照片,賺取「社交貨幣」。

這些內容讓我開始想像擁有一台蒸烤箱後的生活:不僅能解決加熱食物的問題,還能提升烹飪技能,成為一個更懂得享受生活的人。這種憧憬不知不覺將我的預算從「實用型」推向了「高端型」,提高了幾個檔次。

註解:這種行銷策略與心理學中的「理想自我」(ideal self)概念密切相關。根據自我概念理論,消費者傾向於購買能幫助他們接近理想自我的產品。行銷內容通過展示理想化的生活場景,刺激消費者對「更好版本的自己」的渴望。

account_balance第二章:心理帳戶的悄然切換

回顧這個過程,最有趣的是我的心理帳戶(mental accounting)如何悄然改變。心理帳戶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,指人們會根據不同目的為金錢分配不同的心理「帳戶」,從而影響消費決策。

最初,我的心理帳戶只有「解決熱飯問題」,預算自然較低。但小紅書上的攻略和測評通過描繪各種烹飪場景,讓我的心理帳戶從「基本需求」轉向「提升生活品質」甚至「社交展示」,預算上限也隨之提高。

需求層級的巧妙升級

這種心理帳戶的切換背後,是需求層級的巧妙升級,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高度契合:

生理需求 解決熱飯問題
安全需求 省時省事
社交需求 朋友圈分享
自我實現 精緻料理達人

每升級一個層次,我的支付意願就顯著提升。那些看似客觀的攻略和測評,實際上是在構建使用場景和生活想像。它們並非直接告訴我「這個產品有多好」,而是暗示「用了這個產品的我有多好」。

數位行銷分析儀表板
註解:心理帳戶的概念源自理查德·塞勒(Richard Thaler)的行為經濟學研究。他在1980年代提出,人們會根據不同用途為金錢分配不同帳戶,這影響了消費決策。行銷利用這一點,通過改變消費者的心理帳戶,推高其支付意願。

link第三章:現代行銷的完整鏈路

根據我的觀察,現代行銷的邏輯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步驟:

現代行銷的6個步驟:

  1. 捕捉需求:消費者因某個問題(例如熱飯麻煩)開始尋找解決方案
  2. 重新定義需求:行銷內容告訴消費者,他們真正想要的不是解決問題,而是追求更高的價值(例如精緻生活)
  3. 引導憧憬:通過場景化內容,引導消費者想像使用產品後的美好生活,改變心理帳戶
  4. 全網控評:利用社交媒體、測評和KOL(意見領袖)內容,強化產品的正面形象
  5. 逼單促成:在下單環節通過限時優惠、庫存警告等手段,促使消費者快速決策
  6. 復購與傳播:當消費者購買並使用產品後,如果體驗符合或超越預期,他們會自發成為品牌的傳播者

此外,還有一個關鍵環節:復購與傳播。當消費者購買並使用產品後,如果體驗符合或超越預期,他們會自發成為品牌的傳播者,例如在朋友圈分享使用心得。這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,進一步放大品牌影響力。

註解:這種行銷鏈路與「AIDA模型」(Attention, Interest, Desire, Action)高度契合。行銷內容先吸引注意力(攻略)、激發興趣(場景化描述)、喚起渴望(憧憬更好自我),最終促成行動(購買)。復購與傳播則對應「後AIDA階段」,即顧客忠誠度和口碑傳播。

business第四章:B2C與B2B行銷的異同

在日常工作中,我接觸到許多B2B SaaS產品的行銷,發現其底層邏輯與B2C行銷驚人地相似:都在販賣「更好的自己」。不同的是,B2C的「自己」是個人,而B2B的「自己」是團隊或公司。

B2C 行銷案例

  • 蒸烤箱:「成為精緻生活達人」
  • 健身器材:「擁有完美身材」
  • 奢侈品:「展現成功身份」
  • 教育課程:「成為更好的自己」

B2B 行銷案例

  • 項目管理工具:「像大廠一樣管理規範」
  • CRM系統:「成為數據驅動的銷售團隊」
  • 雲端服務:「成為技術領先的企業」
  • 行銷工具:「成為行業標杆」

B2B決策的複雜性

然而,B2B行銷的複雜性在於決策鏈條更長。個人購買蒸烤箱,只需自己拍板;但企業採購SaaS產品,涉及多個角色,每個角色有不同的關注點和心理帳戶:

B2B決策角色分析:

  • 使用者:關注好不好用 → 心理帳戶:提升工作效率 → 憧憬:工作更輕鬆、成果更顯著
  • 技術負責人:關注安不安全、技術是否先進 → 心理帳戶:確保系統穩定 → 憧憬:成為技術領先的團隊
  • 財務:關注值不值得 → 心理帳戶:成本效益 → 憧憬:投資回報最大化
  • 決策者:關注是否帶來競爭優勢 → 心理帳戶:提升企業競爭力 → 憧憬:公司成為行業標杆

每個角色都在問:「有了這個產品,我/我們會不會更好?」因此,B2B行銷需要針對不同角色設計不同的憧憬場景,回答他們各自的問題。

註解:B2B行銷的複雜性與「決策單元」(Decision-Making Unit, DMU)理論相關。DMU包括所有參與採購決策的角色,每個角色有不同的動機和評估標準。成功的B2B行銷必須針對每個角色量身定制訊息。

favorite第五章:行銷的本質是共情

厲害的行銷從不只是兜售功能清單,而是在販賣可能性。它讓我們相信,某個產品能彌合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距離,讓我們成為心目中更好的自己。這種策略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明知行銷是「套路」,卻依然心甘情願買單。

因為那些憧憬和想像,正是我們內心真實渴望的投射。行銷只是為這些渴望提供了一個具體的載體和實現路徑。

insights核心洞察:

從這個角度看,好的行銷是一種共情能力的體現。它能敏銳捕捉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,並用產品為這些渴望提供合理的解釋和出口。我們之所以被打動,不是因為被欺騙,而是因為被理解。

註解:行銷中的共情能力與「情感行銷」(emotional marketing)密切相關。研究表明,情感驅動的行銷比純理性訴求更能影響消費者決策。例如,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研究指出,情感連結能顯著提升品牌忠誠度和購買意願。

lightbulb結語:理解行銷,理解人性

通過分析自己的購買決策過程,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現代行銷的運作機制。它不僅僅是商業技巧,更是對人性深層需求的洞察和回應。

作為消費者,理解這些機制能幫助我們做出更理性的決策;作為行銷人員,掌握這些原理能幫助我們創造更有效的行銷策略。最終,好的行銷應該是雙贏的:既滿足了消費者的真實需求,也實現了商業目標。

rocket_launch想了解更多行銷策略?

如果您對行銷心理學和消費者行為分析感興趣,歡迎與我們交流討論。我們專精於數位行銷策略規劃,能幫助您的品牌建立更深層的消費者連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