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ghtbulb如果您正在思考...

  • help_outline成功的AI產品是如何誕生的?
  • help_outline極簡設計背後的產品哲學是什麼?
  • help_outline內部測試如何推動產品創新?
  • help_outlineAI時代的產品開發有什麼新模式?

別錯過!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Claude Code的傳奇誕生故事。

你知道嗎?Claude Code 這個產品的誕生純屬意外。

2024年初,Anthropic 的工程師 Boris 只是想更好地理解自家的 API,於是順手寫了個小工具。這個在終端裡運行的簡陋程式,看起來就像是上世紀的 DOS 介面——黑底白字,連個按鈕都沒有。

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。Boris 團隊裡的其他工程師開始偷偷使用這個工具,然後是整個技術部門,再然後,連研究員、資料科學家,甚至產品經理和設計師都開始用了。

在正式對外發布前,這個連名字都還沒定的工具,已經在 Anthropic 內部擁有了近千名使用者。

trending_up第一章:從內部工具到明星產品

意外的病毒式傳播

「我當時在做強化學習環境的搭建,發現這個工具能讓我的效率提升好幾倍。」產品負責人 Cat Wu 回憶道。她原本只是兼職幫 Boris 提產品建議,結果反饋越提越多,最後乾脆全職加入了團隊。

產品開發團隊協作
近千名 內部使用者
零推廣 純口碑傳播
數倍 效率提升
全職 產品經理加入

矽谷的產品誕生模式

這種自下而上的產品誕生路徑,在矽谷並不罕見。Gmail 是 Google 工程師的 20% 時間專案,Facebook 的 News Feed 最初也只是個內部實驗。但 Claude Code 的特別之處在於,它幾乎完全依靠口碑傳播,沒有任何推廣,病毒係數卻高得驚人。

Gmail

  • Google 20%時間專案
  • 工程師個人興趣
  • 逐步推廣

Facebook News Feed

  • 內部實驗專案
  • 小範圍測試
  • 數據驅動決策

Claude Code

  • 意外的工具需求
  • 純口碑傳播
  • 高病毒係數
關鍵洞察:
最好的產品往往不是規劃出來的,而是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誕生的。

design_services第二章:極簡美學的刻意選擇

回到1980年代的設計

打開 Claude Code,你會覺得自己穿越回了 1980 年代。沒有花哨的介面,沒有炫酷的動畫,甚至連個圖示都沒有,就是一個游標在那裡閃爍,等待你的輸入。

極簡終端介面設計

設計背後的深層思考

這種設計不是因為懶,而是一種刻意的選擇。

「終端介面的美妙之處在於,它能存取開發者能存取的幾乎所有東西。」Cat 解釋道。透過命令列,Claude Code 可以呼叫 GitHub CLI、Datadog CLI,或者任何其他命令列工具。對熟悉終端的開發者來說,上手幾乎是零成本。

傳統GUI介面

  • 視覺豐富但功能受限
  • 需要學習新的操作方式
  • 難以整合現有工具
  • 開發成本高

終端介面優勢

  • 可存取所有開發工具
  • 開發者零學習成本
  • 完美整合現有工作流
  • 專注功能而非外觀

零文件的設計理念

但極簡不代表簡陋。團隊在功能設計上遵循一個原則:新功能不需要任何使用說明。使用者看到功能名稱和一行描述,就應該立刻明白它是做什麼的。這種「零文件」的設計理念,逼迫團隊在每個細節上都要深思熟慮。

rule零文件設計原則

  • 直觀命名:功能名稱即說明書
  • 一行描述:核心功能一句話說清
  • 即時理解:無需額外學習成本
  • 深思熟慮:每個細節都經過考量

task_alt第三章:待辦事項功能的誕生

解決AI的健忘問題

比如那個看似簡單的待辦事項功能。

最初,工程師 Sid 發現 Claude Code 在處理大型重構任務時,經常做了前5個步驟就忘記後面的25個。解決方案出人意料地簡單:強制模型寫下所有要做的事,就像人類一樣列個清單。結果效果立竿見影,模型的任務完成率大幅提升。

任務管理系統
5/30 原本完成步驟
大幅提升 任務完成率
幾個月 介面設計時間
獨立命令 最終解決方案

介面設計的反覆迭代

但找到合適的展示形式卻花了幾個月。最開始,待辦事項只是在終端裡一閃而過。後來發現使用者需要隨時查看進度,於是改成了持久顯示。團隊還嘗試過把它放在「思考氣泡」裡,但使用者反饋說太礙眼。最終,他們選擇了一個獨立的命令,使用者可以隨時呼叫查看。

版本 展示方式 問題 結果
v1.0 終端一閃而過 無法持續查看 淘汰
v2.0 持久顯示 佔用螢幕空間 改進
v3.0 思考氣泡 太礙眼 淘汰
v4.0 獨立命令 隨時可查看 採用

groups第四章:內部測試的威力

千人測試團隊

在 Anthropic 內部,有一個專門的 Slack 頻道,裡面聚集了上千名 Claude Code 的內部使用者。這個頻道的訊息更新頻率驚人: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條新反饋。

內部測試團隊協作
上千名 內部測試者
10分鐘 平均反饋間隔
幾天 想法到測試
1-2週 推送給用戶

擁抱負面反饋的文化

「我們特別喜歡負面反饋。」Cat 說得很直接,「不要客套話,就告訴我們哪裡不好用。」

這種「自己吃自己狗糧」(dogfooding)的文化,讓 Claude Code 的迭代速度快得驚人。一個功能從想法到內部測試,可能只需要幾天。如果反響好,一兩週後就能推送給外部使用者。如果反響差,直接砍掉,連文件都不用寫。

反響好的功能

  • 幾天內部測試
  • 1-2週推送用戶
  • 持續優化改進
  • 成為核心功能

反響差的功能

  • 立即停止開發
  • 直接砍掉功能
  • 連文件都不寫
  • 快速試錯迭代
Dogfooding文化:
最好的產品測試者就是產品的創造者自己。當團隊每天都在使用自己的產品時,問題會被最快發現和解決。

code第五章:打破傳統的開發模式

跨界協作的新模式

在傳統軟體公司,產品經理寫 PRD,工程師寫程式碼,設計師畫介面,分工明確,井水不犯河水。但在 Claude Code 團隊,這些界限幾乎不存在。

跨界團隊協作

每個人都是開發者

設計師 Megan 以前從來不碰程式碼,用了 Claude Code 後,她開始向程式碼庫提交 PR(Pull Request)。不是簡單的文案修改,而是真正的功能程式碼。產品經理 Cat 自己也經常改 bug,甚至獨立開發小功能。

傳統分工

  • 產品經理寫PRD
  • 工程師寫程式碼
  • 設計師畫介面
  • 井水不犯河水

新協作模式

  • 設計師提交PR
  • 產品經理改bug
  • 跨界開發功能
  • 界限模糊化

帶來的好處

  • 減少溝通成本
  • 提升開發效率
  • 降低資訊損耗
  • 直接實現想法

消除資訊傳遞損耗

這種工作方式的轉變,不僅僅是效率的提升,更重要的是,它打破了傳統軟體開發中的資訊傳遞損耗。產品經理不用費盡口舌解釋需求,設計師不用畫詳細的標註圖,每個人都可以直接把想法變成程式碼。

psychologyAI時代的工作方式變革

Claude Code 不僅是一個開發工具,更是一個工作方式的變革催化劑。它讓非技術人員也能直接參與程式碼開發,打破了傳統的職能界限。

analytics第六章:AI產品評估的挑戰

主觀性的評估難題

AI 產品最大的挑戰之一,是如何評估產品品質。傳統軟體可以用當機率、回應時間這些指標,但 AI 產品的好壞往往很主觀。

AI產品評估分析

兩種評估方法

Claude Code 團隊採用了兩種評估方法。

端到端評估

  • 類似基準測試
  • 完成特定程式設計任務
  • 評估相對粗糙
  • 需要讀複雜日誌

觸發評估

  • 設置明確情境
  • 評估相對精確
  • 只覆蓋部分功能
  • 針對性強

第一種是端到端評估,類似於跑基準測試,看模型能否完成特定的程式設計任務。但這種方法很粗糙,「如果分數變化了,你得讀一堆複雜的日誌才能搞清楚原因。」Cat 坦言。

第二種是觸發評估。比如網頁搜尋功能,什麼時候該觸發,什麼時候不該觸發?團隊會設置明確的情境:問「最新的 React 版本」時應該搜尋,問「Python 的 for 迴圈怎麼寫」時不應該搜尋。這種評估相對精確,但只能覆蓋部分功能。

使用者反饋是最可靠的指標

說到底,最可靠的評估還是使用者反饋。團隊與10家早期企業使用者保持密切聯繫,要求他們「盡可能挑毛病」。有問題一週內修復,這是團隊給自己定的死線。

10家 早期企業用戶
盡可能 挑毛病要求
1週內 問題修復時間
最可靠 用戶反饋價值

philosophy第七章:擁抱不確定性的產品哲學

波普爾的智慧

哲學家卡爾·波普爾說過:「我們的知識只能是有限的,而我們的無知必然是無限的。」

在 AI 產品開發這個充滿未知的領域,Claude Code 團隊選擇擁抱這種不確定性。他們不寫冗長的規劃文件,不開馬拉松式的評審會議,只是不斷地建構、測試、迭代。

敏捷開發流程

傳統開發模式

  • 冗長的規劃文件
  • 馬拉松式評審會議
  • 詳細的需求分析
  • 預測式的開發計畫

Claude Code模式

  • 快速建構原型
  • 持續測試反饋
  • 敏捷迭代改進
  • 讓產品自己找方向

AI時代的產品開發姿勢

或許,這才是 AI 時代產品開發的正確姿勢:保持簡單,快速行動,讓產品自己找到方向。

正如團隊內部流傳的一句話:「程式碼庫就是最好的文件,使用者反饋就是最好的指南針。」

產品哲學:
在充滿不確定性的AI時代,最好的策略不是預測未來,而是快速適應變化。讓產品在真實使用中找到自己的方向。

star結論:意外中的必然

Claude Code 的成功看似意外,實則必然。它的誕生過程體現了優秀產品的幾個共同特徵:

lightbulb成功產品的共同特徵

  • 解決真實問題:從實際需求出發,而非憑空想像
  • 內部驗證:團隊自己就是最好的第一批用戶
  • 極簡設計:專注核心功能,避免過度設計
  • 快速迭代:擁抱反饋,持續改進
  • 跨界協作:打破傳統分工界限

在這個AI工具層出不窮的時代,Claude Code 的故事提醒我們:最好的產品往往不是規劃出來的,而是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誕生的。它們簡單、實用、不斷進化,最終成為用戶不可或缺的工具。

或許,這就是AI時代產品開發的新範式:少一些預測,多一些實驗;少一些規劃,多一些行動;少一些完美,多一些迭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