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「主流」扼殺「邊緣」:大模型時代,我們該如何生存?
核心觀點
- 大模型行業正從「邊緣」走向「主流」
- 主流化帶來的是創新空間的萎縮
- 決策權的外包正在異化人類思考
- 獨立思考成為稀缺資源
在大模型時代,保持「無知」和「愚蠢」,或許才是最清醒的選擇。
近期的觀察讓我們深思:隨著大模型行業的確定性逐步加強,以及業務方法論的日漸成型,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正浮現。大廠大模型領域的高階職位——尤其是產品和運營崗位——其競爭模式,已然陷入一種「金融化」的泥淖。
這不再是單純考量專業能力,而是學校、履歷、甚至顏值並重的「且」關係,而非過往的「或」。這種趨勢最顯著的副作用,或許是團隊幽默感的嚴重下降。這也宣告著,這個曾經充滿「邊緣」創新機會的領域,正式邁向「主流」。
主流化的代價
當一個行業成為「主流」,由雄厚資源與既定人才雙重驅動時,其廣義上的紅利和真正的創新空間,往往已所剩無幾。對於那些習慣在「邊緣」探索的創新者而言,現在或許是時候停下來,重新思考。
我們不必再向主流敘事作揖,而是該尋找其他的路徑。
「智能冰箱」的啟示:決策權的外包與異化
想像一下,你家的智能冰箱,它的進化路徑會是這樣:
第一步: 這冰箱,會告訴你,經過數據分析和觀察,你最近一個月優質蛋白攝取太少了,建議多吃點雞肉吧。
第二步: 我幫你把最新鮮、最便宜、最適合你的雞肉加入購物車了,你可以點擊確認購買,不喜歡也可以取消。
第三步: 你授權我每週四自動下單一份雞肉,額度設定為人民幣50元。
第四步: 最終,你家冰箱80%的食物購買,都是它幫你完成的。(這個大規模的冰箱授信,儼然已成為優質資產,未來甚至能發展金融服務!)
第五步: 然後,你的電冰箱告訴你:「這個人,跟你在一起不合適。因為Ta不愛吃雞肉。」
將這個「電冰箱」替換成其他任何決策領域,你會發現,模式幾乎是相同的。最終,我們恐將迎來一個「紅藍藥丸」式的世界。
大模型時代的生存指南
在這樣一個大模型無孔不入的時代,我們海水不可斗量工作室提出的生存指南是:少用大模型。
長期以往,你會驚訝地發現,你比身邊的競爭者們擁有更深刻的思考能力和更強大的檢索能力。而這兩種能力,才能真正保證你,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,活得清爽。即使這偶爾會讓你顯得「愚蠢」和「無知」。
「無知」,在這個時代,或許會逐步成為一個褒義詞。
你想想看,遇到事情,問問閨蜜或兄弟,問問小紅書上的女生或男生,有一個算一個,是不是都挺「慘而不自知」的?問問大模型,結果也一樣。它們會極端地扼殺社會整體的好奇心,總是用那些似有似無的答案,輕易填補你思想的縫隙。
大模型的隱患
- 思考能力退化:過度依賴導致獨立思考能力下降
- 決策權喪失:將決策權交給算法,失去自主性
- 好奇心萎縮:快速答案扼殺了深度探索的動力
- 審美下降:短劇式內容拉低整體審美水平
那些能夠看到對話數據的人或許能告訴我們,有多少人可能因為大模型的建議而分手?這種數據會不會顯得觸目驚心?人在情緒極端的情況下,是沒有任何判斷力的,而大模型卻有可能完全左右人類的決策。
如果蘇格拉底和喬布斯活在今天,他們肯定會說:「別問我,你自己想。」
當萬事萬物,大模型的模式都給你一個「短劇式」的歸因回答時,你的思考能力將會逐步退化到小學二年級的水平。就像短視頻,雖然能帶來即時的刺激,卻也可能將全球審美拉回到晚清的水平。那些「行活」,是無法帶來真正的幸福感的。
結語:尊重缺陷
尊重缺陷,接受不完美和不完備。
因為,只有不完美,才值得我們歌頌。
在大模型時代,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什麼是真正的智慧。不是擁有所有答案,而是提出正確的問題。不是快速決策,而是深思熟慮。不是盲目跟風,而是獨立思考。
保持你的「無知」,守護你的「愚蠢」,這或許是在這個時代活得最清醒的方式。